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老网站栏目保存 > 各类专题 > 青年团校 > 正文 青年团校

想当年,暑假是这么过的

编辑:劳立营 发布日期:2016-07-21 10:53:16 浏览次数:次 字号:

有位朋友,每年都只陪你两个月,却能让你相思一整年。他就是“暑假君”。
虽说暑假年年有,可是年年大不同。每个年代的人对于自己的暑假都有着不同的记忆,其中,有“无忧无虑的快乐”,也有“被逼无奈的困惑”。上海有一名高中生曾做过一个“不同年代青少年假期生活”调查,结果发现:90后小伙伴假期多“宅”在家或忙于补课;60后的假期生活更多与家务和农活相伴,但与小伙伴们疯玩的快乐更多;最幸福的似乎是70后、80后——假期有与伙伴们共同生活的记忆,还能根据喜好选择兴趣班充电。
如今过暑假的主要群体——00后们,他们的父母以70后和80后为主,这批人的暑假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。父辈的暑假,让现在的熊孩子羡慕不已。

学习篇:60后最轻松,90后最丰富

无论是哪个年代的暑假,假期作业都是必不可少的。但是这在某些年代只是“配菜”,有些年代却是“大餐”。
60后的暑假,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,一两天就基本上能做完。有时他们会组成学习小组,轮流到某个小伙伴的家里做作业,当然更多时候是找机会聚在一起玩耍。
不过,60后比其他年代孩子多一项“暑假作业”——干活。60后往往生活在大家庭,大孩子放假了负责在家照顾小孩子,并帮上班的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。如果生活在农村,60后的暑假基本上就在干农活中度过。生在城里的60后可能会学“样板戏”,或者投入当时“学雷锋”的热潮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。
70后孩子的暑假作业在放假前由学校统一发放,当时也没有任何补习班。因此,70后的暑假作业也很少,他们拥有大量业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。条件好的家庭,也许会把孩子送到少年宫。大多数孩子自己呼朋唤友想办法打发时间,想去哪儿跟父母说一声就行,自己脖子上挂着钥匙,家长不会不放心,也没有觉得不安全。因为父母都要上班,假期没时间管,既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也不操心他们无所事事,顶多就是督促一下:“快开学了,作业写完了吗?”
80后的孩子通常会在放假前领到一本《暑假生活》,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全在上面,分成60天的题目,每天做一页就行了。有的学校还会安排写周记,内容可能是看看历史名著写的读后感,或是“洗红领巾”“扫地”等家务篇。很多时候,80后是直到开学前才开始匆忙赶作业。他们深知老师开学后只会对暑假作业匆匆过目,并不需要订正修改。
也正是从80后的暑假开始,补习班应运而生,但种类比较少,大都是语数外之类的。有的孩子也会参加硬笔书法班,因为在当年的人看来,写一手好字对今后找工作有好处,谁会料想20年后电脑盛行而书写的机会愈来愈少呢?当然,补习班时间并不多,大多数80后还是有很多抱团玩乐的时间。
暑假作为“第三学期”是从90后开始的。补课——回家,两点一线的生活可能是对90后暑假生活最好的写照。有90后抱怨暑假“补不完的课”,白天时间不是在补课,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。如果遇到即将小升初、初升高或者明年高考的90后,整个暑假的模式就是:做作业+做课外题+读书。
90后不补课的时候,可能去参加社会实践,或者海外游学开开眼界,也算是边玩边学吧。“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”这样的模式是60后70后80后当年过暑假时难以想象的。

美食篇:选择愈多,期待愈低

放假在家,终于有机会大吃大喝了。因为暑假是一年中最热的两个月,不同年代的夏季消暑食物就成了每个人童年的暑假美食了。
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60后的暑假美食只有西瓜、桃子、西红柿、莲蓬等蔬果。那个年代没有冰箱,农村的习惯是把西瓜放在井水里泡一下,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摇着扇子纳凉吃“冰”西瓜。城里的孩子也许能吹上电风扇,除了西瓜,还能偶尔吃上一根冰棍消暑。那个年代的冰棍是最纯粹的,没有水果味、没有巧克力外皮,只有冰水甜甜的味道。
70后的暑假,除了西瓜和冰棍,有了更多选择。可乐直到1986年才在国内销售,而且价格不菲。因此70后的首选饮料是小瓶的国产果味汽水,有菠萝口味的,也有橘子口味的,每座城市的品牌不同,但味道选择都差不多。
如果生病了,家人还会给70后孩子买来糖水罐头。最早出现的糖水罐头是糖水蜜橘,密封在一个1升装的广口玻璃瓶里,其实就是白糖水腌橘子瓣儿。吃完后,瓶子洗洗还可以装蟋蟀玩,或者回收换钱。后来又有了糖水荔枝、菠萝和黄桃等口味。
70后一定记得1984年横空出世的娃娃雪糕,虽然它的大名叫奇形娃娃,但小朋友们根据它的造型都喜欢叫它娃娃雪糕。当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棒冰4分钱一根,中冰砖4角4分一块,而娃娃雪糕的价格要1元!这近乎“天价”、高端又洋气的冷饮,和今天的哈根达斯差不多。
80后的夏令美食,除了西瓜和棒冰,冷饮的品种也愈来愈丰富。当时家家都有了冰箱,因此购买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盐水/绿豆/赤豆棒冰、中冰砖或娃娃雪糕就成了家常便饭。他们还陆续尝到了紫雪糕、三色杯、菠萝渣渣、香蕉先生、血糯米雪糕、冷狗、西瓜棒冰、滚雪球、香芋杯……有些冷饮车会开到小区里,家长们就会给80后一些钱自己去买,捧着一箱冷饮 走回家的他们,感到特别满足。
90后的消暑食物就更多了,光冷饮就令人目不暇接——八喜、光明、伊利、蒙牛、雀巢等大品牌已经无法满足他们苛刻的味蕾;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哈根达斯可能都吃腻了;DQ、爱茜茜里、酷圣石等冷饮店随处可见;德芙、星巴克、m&m’s、布利斯、本杰瑞、士力架、丝瑞琪、水晶、贝塞斯在内美国十大冰激凌品牌也都能网上下单送货上门……可能是选择实在 太多,当60后70后80后纷纷缅怀自己最爱的暑假没事时,90后却选不出经典代表,这也让他们的暑假反而逊色不少。

娱乐篇:从室外转向室内

对于孩子而言,暑假最大的功能应该就是玩。物资匮乏和60后和70后可能以室外活动居多,独生子女80后开始坐在电视机前,而90后则网络“困”在室内。
60后的电子产品只有收音机,可以听的节目有限,所以他们没事就往外跑。如果在农村,白天孩子们爬上树用竹竿顶着面筋去粘蝉,下河游泳摸鱼抓螃蟹,弹弓打鸟,或是去果园里“偷”些桃子西瓜之类的打打牙祭。晚上常常放映露天电影,为了抢占一个好位置,大家常常刚吃过晚饭就扛着几张小板凳去晒谷场抢座位。不放电影的日子,他们就躺在稻草堆里数 星星,跑到田里抓萤火虫。
70后也成天“野”在外面,不论是胡同还是弄堂,哪怕是马路牙子,都是小伙伴的游乐场——抽陀螺、抖空竹、跳房子、跳皮筋、滚铁圈、跳绳、踢毽子、打弹子、跳山羊、捉迷藏、竹蜻蜓……到了后来,70后的暑假渐渐被经典电视剧《西游记》《济公》吸引到了室内,而香港的《霍元甲》《射雕英雄传》也在20世纪80年代风行起来。
80后真正感受到了“暑期档”电视的魅力,除了不断重播的《西游记》,内地还有《还珠格格》,而港台的《八月桂花香》《包青天》《新白娘子传奇》以及一系列琼瑶和金庸作品改编的连续剧。80后在电视里看到的动画片也是几代人里最多元的,从美国的《米老鼠和唐老鸭》到日本的《机器猫》,从捷克的《鼹鼠的故事》到英国的《怪鸭历险记》,还有国产的《邋遢大王奇遇记》《阿凡提》等系列动画片,基本上都是经典。
80后过暑假也喜欢在家玩游戏棒、下飞行棋或强手棋、男生们特别喜欢打小霸王游戏机,和同学一起玩魂斗罗、打坦克、超级玛莉,玩上一整天都不腻。即便当个人电脑开始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时候,80后的暑假也更多被电视所吸引。
虽然生活条件愈来愈好,90后的暑假“满意度”却不高,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学习开始提速,暑假的玩乐时间愈来愈少。除了上补习班,90后在暑期里会花很多时间泡在电脑前,当然家长会限制时间,于是就会出现和爸爸妈妈斗智斗勇的各种经历。90后还会每个暑假和父母旅游一番,家境好的就飞海外,普通的就在周边逛逛。

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普遍表示,如果有同龄的伙伴们一起玩耍,更愿意选择贴近自然的游戏方式,他们渴望在学业之外得到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休闲游戏,哪怕是多跟邻居沟通,认识更多的新朋友。

活力基层

    TOP10热点新闻

    阳光服务